2022年12月19日,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(CBD)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,我国作为主席国,引导和推动各缔约方达成了“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(以下简称“昆蒙框架”),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。
昆蒙框架通过时的场景(图源:联合国新闻)
昆蒙框架在汲取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宝贵经验的基础上,经过漫长而艰难的磋商和谈判,最终达成共识。2018年在埃及召开的CBD COP14期间,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不限成员名额的闭会期间工作组支持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的编制工作。2020年1月6日框架的预稿发布,2021年7月5日框架的初稿发布,直至2022年12月19日昆蒙框架正式发布,期间经过了不限名额工作组的五次正式讨论,科学、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第二十三次和第二十四次会议,执行问题附属机构第三次会议,多次区域和专题磋商研讨会,以及COP15期间各缔约方的多次谈判和磋商,部分内容不断调整,显示出了各方对于框架的高度关注,以及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和妥协。
框架预稿封面(上)和初稿封面(下)(图源:CBD网站)
作为我国履行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的科学机构,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国家濒科委”)成立40年来,始终以履行公约义务和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为己任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COP15会议期间,国家濒科委团队在常务副主任魏辅文院士的带领下,积极配合国家主管部门,发挥自身的科学和协调优势,全力以赴投入到COP15相关活动中,参与了大量重要的科学性工作。
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魏辅文院士应邀在COP15高级别会议——部长级平行圆桌会议作引导性发言(图源:朱江)
为更好地解读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转变,国家濒科委团队详细对比了预稿、初稿和昆蒙框架等3个版本中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行动目标涉及的指标,及指标期望达到的目标,发现预稿和初稿中大量出现的数值目标大多被转换成描述性的语言。2050年长期目标只保留了灭绝率减少十倍和灭绝风险减少十倍,以及每年缩减7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等3个数值目标。这反映出缔约方对实现2050年发展愿景的谨慎乐观态度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难度。2030年行动目标只保留或新增了保护至少30%的区域等8个数值行动目标。框架修改过程中,讨论和关注的重点有: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加强遗传多样性保护、关注保护地目标、强调转型和紧急行动,以及强调框架的落实。
框架达成后,如何采取紧急行动,促成框架目标的有效达成,将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。考虑到我国是COP15主席国,也是昆蒙框架的有力推动者,建议应根据我国生物多样性大国的基本国情,针对昆蒙框架中设定的数值目标,如3030保护目标、30%退化生态系统恢复、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零丧失等,认真研讨未来6年多,我国可能实现的数值目标,以及实现途径。
该研究以“从埃及到昆明-蒙特利尔---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转变”为题发表在兽类学报上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mammal.cn/article/2023/1000-1050/1000-1050-2023-43-4-357.shtml
(作者:平晓鸽)